2014年3月22日

馬志翔-KANO

醜話說在前。打從海角七號開始,我便與魏德聖完全不過電。賽德克·巴萊感覺好一點點,但仍然存有不少幼嫩之處,而他自從這兩片口碑、票房、獎項等多方的成功後而一躍成為眾人期待的大導演。甚至在今次的KANO中初次做為監製提拔後輩馬志翔,雖只掛名監製及編劇,但從選題、拍法等方面仍可見處處充滿魏氏足跡,相信他的參與不會少。亦可肯定的是若沒有他的介入,電影不可能有現在的預算與受注程度。

KANO的題材是百份百魏德聖感興趣的東西。從他主要參與過的三部電影中可見基本上可以歸類為以下方程式:團隊+民族=熱血。三部電影都是同一架構的不同表現,海角七號的樂團+台日情書、賽德克·巴萊的戰爭+保家抗日、KANO的棒球+三族共和,透過不同的故事背景以熱血帶動觀眾情緒,其實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做法,原因是音樂、戰鬥、運動加上民族精神等本就是人類很原始的感觀,很容易令觀眾投入其中。而先不論魏德聖作品的優劣,光說他的魄力與野心絕對是一等一。以KANO為例,棒球電影之多,數之不盡,近年較出名與出色的有42(人物傳記)、Trouble with the Curve(球探角度的家庭倫理)、Moneyball(非小說改編以管理層角度出發的革命電影)及The Fan(球迷角度出發的犯罪驚悚片)。但KANO包含的題材都比以上的都來得廣,除了基本的棒球還有歷史的題材、殖民地時代的生活、多種族的共和、結合同期國家大事等都是運動電影中少見的廣度,當中或有不足但視野是值得令人敬佩的。

台灣近年電影質素的上升是不爭的事實,從而引證一個有趣的觀察。在近十多年的華人世界越遠離中國(地理與意識形態上)的電影幾乎與優質是成正比的。地理上距離最遠的李安可說是華人世界的第一號人物,意識形態上和中國不合的杜琪峰說他是近十多年世界影響狀態最好的其中之一位導演亦不誇張,一眾台灣甚至新加坡的導演亦開始出頭了。相反看看中國國內大多數的電影以及前仆後繼往大陸發展的電影人之水準的每況愈下,大抵電影與政治很難完全的分割。

KANO最令我感動的是一眾人物的背後小故事,全都著墨不多但點到即止。起初柴娃娃鬧著玩的整支球員如果在教練與球員的努力下進軍甲子園。曾失意日本繼而到台灣充當會計的教練近藤如何調教小伙子成為一流的球手。白白眼看心愛女子嫁人還要為她出嫁送上祝福的阿基拉如何到決賽仍堅忍受傷支持到最後一刻。差點因父親因工受傷要舉家回大阪故鄉不能再打球的小里。齊藤和大江兩位因畢業而未能與後輩一起進軍甲子園的前成員等,無不令人雞皮疙瘩。是師承日式漫畫貨真價實的熱血而不是中港近年亂灑金錢堆砌狗血。KANO絕對是台灣近年又一出色之作!

2011年5月15日

Michael Mann-Collateral


劇本怖局、出色對白、演員演出、剪接精準、配樂出色、兩小時節奏控制很好、沒有多餘(儘管結局小許陳腔濫調),整體甚至比被奉上神台的Heat更得我心。

像洛杉磯般的大城市,表面瑰麗堂皇,實質和原始森林沒兩樣,甚至能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發揮得極致。不論你是殺手,的士司機還是律師,為的就是做到最好/比人好。潛台詞就是要把別人比下去,才能得以維生。城市人彷彿都很有愛心很關心世事和身邊的人,但行為卻常常不能貫徹始終。看見新聞上的災難與窮人,可能會熱淚盈眶。面對街上的行乞者又可能會視若無睹甚至懷疑對方是行騙。說到底就是選擇性關心甚至難聽一點的”表現”關心,作心靈上的贖罪。正如片中殺手所說我們有幾多人關心過盧旺達天天日日的屠殺。對,我們都”知道”亦僅限於知道,實際上沒有為此做過一點事甚麼沒曾打算做任何事,像火車上的死屍待上六小時才被發現一樣。誰會在意/那可不是我的錯/我不認識他/我無能為力......

的士司機-生活有規律,人生有目標的都市人。但像其他絕大多數人,他所謂的理想、目標很可能窮這生也不能達到,從他口中稱為臨時工但已幹了十二年的兼職司機工作可見。儘管他對劇中的女乘客抱有好感,但若不是她有殺身之禍,我敢打賭他絕對不會有致電她的勇氣。因此從這方面看,他遇上殺手亦未盡是壞事。阿Q地看,假若殺上搭上的是另一的士司機,往後發生的連環凶案都不見得能避免。

殺手-你可說他看透世情亦不說他是犬儒,虛無。他殺人不用思考,絕不留手,對他來說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一切,殺人對他來說絕對只是一份工作,他無任何道德包袱。他的價值觀是人甚至這地球在大千宇宙裡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剎那,實在很可悲,可悲在這與事實極為相符。抱這世界觀的人絕對是成為一流殺手的重要元素,真正的置生死於度外。

不幸之事隨時會找上門,我們可以做的只有隨遇而安,要生存唯有適應這世界。

2011年4月24日

Richard Schenkman-The Man from Earth


低成本電影主要有數種拍法:密室為最常,鬼怪驚嚇次之。不談類型,其實就是以劇本或是以寫實,彷紀錄片等手法為賣點。後者不是我杯茶,甚至極為討厭,相反個人對密室電影的興趣甚大,全因想看看編劇如何在最少的場景,有限的人與物當中扭盡六壬,儘管它們大多時都虎頭蛇尾。

今次說的The Man from Earth是在劇本上花功夫的一類。它的電影海報真不知算不算有誤導成份,本片勉強亦是一套科幻電影。以內容計它的科幻(天馬行空)成份甚至極為充足,但它沒有一點特技,所有戲份都發生在主角的家及出面花園附近,亦不是高達-Alphaville、杜魯福-Fahrenheit 451式負托邦低成本科幻。The Man from Earth是一套十分硬派,內容學術性十足,涉獵史前文明、考古、人類學、宗教研究、心理學等等的純對話電影。當然對一些這方面的專家來說,電影裡只算皮毛,甚至極為膚淺。但對一般觀眾如我,它的內容已非常大量,要考究當中資料的真偽怕會花上很大量的時間。以電影計,故事性強、追看性高,結局對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是敗筆,但我卻覺得是神來之筆,縱使劇本(主角)有數次以似是而非的原因來化解他人的質問算是少許扣分點令全片未致完滿,但整體亦是佳作。

天馬行空式劇本或許很多人以為很容易寫,以為把一切稀奇古怪點子拼貼一起,不用理會甚麼邏輯不邏輯就成。其實卻不,原因大多數人內心都是偏向保守的,當你的概念或內容超越大多數人的底線,推翻他們的宗教,道德,價值觀時,作者被千夫所指被嘲弄幾乎是難以避免的,縱使很多超越時代的經典都是如此誕生。The Man from Earth未必是經典,但它的內容定會觸動到部份人敏感的神經。而像驚慌時的表現,你能作的反應大概處於尖叫與大笑之間。

(含劇透)主角說他已14000歲,家裡的畫是梵谷親手送他的真跡,接著他說自己如何在一萬年前在洞穴畫畫,如何遇上哥倫布、佛祖、怎樣避開冰河時期、黑死病、天花、兩次世界大戰等等。最後,他說自己其實就是聖經中所說的耶穌基督,說著自己的事跡與記載的有何不同,自己如何由佛祖那裹啟發出後來的所謂基督教義和教義怎樣被扭曲,美化,神話化。觀眾/劇中其他角色聽著發問著的問題全被他一一輕易化解,一切近乎無可挑剔。發展到最後真的和宗教無兩樣,你只可選舉信與不信。但(人類)可笑的是當荒謬或真實到極點的處景放在你眼前時,多數人反而選擇不相信。但面對世上大多數破綻重重的所謂宗教時,我們又會極為虔誠。這亦是我覺得結局的高明之處,當然不排除是劇本江郎才盡下的狗急跳牆之法,但出來的效果既可將故事帶到另一層面,不再局限在聽一眾人物的對答,不再局限於究竟一切是作者(主角)給我們開的極大玩笑還是耶穌基督切切實實在我們眼前顯靈。他探討和看透的已是人類信仰的脆弱,先入為主能到達的可笑地步,面對與自身觀點相反時的盲目反對完全無視客觀現實,人類號稱高度發展下對世事的無知,一個人知識的所限,能力的渺小。我相信,假若有天審判日真的降臨,上帝亦只會被愚昧的人忽視,被當作瘋子。人們仍樂於信奉自己心中的宗教,那怕它已經離經很遠。

2011年4月19日

孫立基-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

在香港般的文化沙漠(不代表以下文字及本人很有文化),文字評論/較嚴肅的討論基本上只落得兩個下場,不是被大多數人邊緣化便是(高傲的)作者本身自我邊緣化。更悲慘的可能是如本文般被視為五毛,高等華人論,電影公司打手,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產物而消失於茫茫視野之外。

全球首部3D情慾電影-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能夠在最地球其中一個最保守和偽善的地區-香港本土製造本身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此嘗試從幾方面說說本片與本片所挑起的周邊問題。

先說影片本身,情慾電影古今中外無數,3D卻是頭一遭。在3D亦屬發展初段的今天,要面對要改善的問題隨便數已有一堆:需配上3D眼鏡的不便(特別是對本已帶遠近視眼鏡的人),層次感不是完全沒有就是一層一層般放置於眼前,鏡頭較快速移動時的朦朧及所帶來頭暈不適,很多電影甚至沒有把影片調光以致帶上3D眼鏡時光度大減,更不消說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偽/後期3D電影充斥於市面。而不論製作人或是部份觀眾在心態上仍停留(對,我說的是停留,因為個人認為此期望絕對是膚淺的)於看3D電影便一定要有無數觀影上的刺激才值回票價的階段,即影片一定要有巨量物件飛向眼球,立體感要多誇張有多誇張。完全漠視景深層次,真實度等的不太吸引但其實是真材實料的3D技術。

肉蒲團的搶眼式3D技術主要應用於飛刀,子彈等場面而不是性愛當中是被絕大多數人口誅筆伐的原因(期望超立體或比真實更真實的立體性愛場面或者是很多觀眾的入場原由)。但其實這只是很多觀眾一廂情願的科幻想法,只要稍作思考已知道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不太可行的。情慾電影最基本幾個吸引點不外乎男女角的裸露、性器官、激烈性愛動作、不同體位、多人性愛、女角的高潮表情、叫聲甚至精液的射出等。本片除了沒有射精、顏射等四級成人電影場面外幾乎全部盡有。因此大多數人的批評是本片性愛的不夠3D,不夠震撼。在此寫下數個或者是很多人希望本片"應有"而沒有的場面。如:鏡頭彷置於女性口腔,陰部內拍著男性陽具的正面特寫面向鏡頭/觀眾性交/鞭擊以滿足他們的立體/飛出震撼感。鏡頭彷被動視點令觀眾有置身於被顏射的第一身現場感。胸如雨下有如伸手可及以一親一眾女主角渾圓的胸部,男主角雄偉的陽具等場面。頭兩點技術上是完全不成問題,可見於現有的飛刀子彈場面,但一定會被本港影視處刪剪,在我認知裡近年在本港有正場上映的電影有類似的場面只見於Bruno裡的不知是真或假的陽具特寫舞蹈(影視處寬外嚴內的雙重標準已不是新鮮事,這是後話)。胸如雨下則是現有或未來3D技術都難以實現的埸面,號稱當今最利害的Avatar的"可觸感"仍然和科幻式情節/我們想像中仍有極大的一段距離。以我看過的少量3D電影來說。Pixar的Up是不俗,但它終究是動畫。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Cave of Forgotten Dreams部份靜止立體鏡頭是令我驚訝而真真正正有猶如現場般的立體感。以全真人電影計,肉蒲團的景深是令我看得很舒適的,不突兀,不會如紙片般分割,聰明地懂得避開過多的鏡頭移動避免朦朧頭暈,光度的調高以致帶上眼鏡入光量減少下感覺仍和一般電影相近,這些地方都比很多荷里活製作做得好。

劇本/原著以性愛情節包裝說著一個因果報應,有愛無性也可是人間極樂的故事。你可說如此假道學不過想借多少似有還無的內涵令人錯覺作品不致過於低俗,骨子裡還是百份百的販賣色情暴力。當然捧此觀點的人或許應先釐清何謂低俗?界線在何?何以是如此界定?甚至為何不可販賣色情暴力等較深一層的問題。以我個人的角度,性和愛絕不是對立,亦不存在誰比誰高尚,那種靠真摰等問題。而除了鼓吹強姦,性侵犯兒童外,幾乎任何情節也可放於電影和小說內。暴力亦是近乎無底線的東西。當然這一定不會是主流思維。對很多人來說有做愛場面已是極為低俗,有人又認為不可說髒話,有人則覺得不得見一點血。總之人人界線道德觀不同,若每每站在道德高地審視別人,無疑又是另一種暴力。而在我們現在身於充滿無限病菌的社會,想營造/假造一個無菌白社會結果只會走進負托邦式世界,概難以達成亦不見得是好事。而這只是一部電影,若把現實社會的罪惡通通怪罪於它是無比愚昧訴諸無知,怪的該是教育制度,需知道在越保守的地區,性犯罪不見得少於相對開放/墜落?的地區,甚至越禁越多犯罪,性與毒品皆如此。

最後想從四位女主角談談香港與中日歐美等不同文化。當然本人生於港長於港,熟悉香港更甚於其他地方,觀點上或許有多少偏見,但我相對它最少說明了少量的事實。原紗央莉,周防雪子,藍燕的表現是很好的,角色要求她們都能達到,亦不會給人畏手畏尾的感覺,出來的效果是大方的,是美的,是正面的。相反本港女星雷凱欣出來的感覺設設實實告訴他人她是一位香港女星,概要接拍,但又要覺得是一件很嚴重的事觀之,從事前的訪問對答到成品都是如此,她給我的感覺就是她也覺得自己正在做的演的是低俗是罪過是不道德的。

香港人,是極為保守而偽善的,這在上文已多少反映出。在香港,任何女性(不論藝人與否)只要打扮得比較性感,或拍了一點寫真甚至情色電影幾乎一致會受到他人又看又藐的對待。這同時衍生了兩種各極的現象,大量的報章雜誌以女性身材作賣點,人們一方面看一方面又會說女明星們如何低俗(這多數出現於女性觀眾口中)。另一方面又會出產了像香港先生般的節目成為城中熱話。同一批的女性們頓變成開放的一群,高談玩弄男士。我看不出當中的有任何連貫的邏輯可依,但她們就是存在。不用偽善這形容的話,我另一想到的便是她們只是不甘心常處於被看的低位,當她們佔據高地以審視異性時,她們是極為樂意甚至引以為傲,認為是時代女性的象徵。因此她們藐視的不是色情文化,而是只想成為高高在上的審視者。另一怪誕的事是,絕大多數人(不分男女)都覺得本港o靚模,色情電影女星及性工作者是極低俗的,都是傷風敗德。這在其他地區相對沒那麼嚴重(當然各地都有極保守人士)。美國女星不會覺得脫是一件怎樣樣的大事,歐洲多國有紅燈區,日本成人電影和一般職業無異,甚至在中國大陸但本地女星每每把脫看成是比生命更大的事,就算真的脫時亦定會以甚麼為藝術犧牲,極後侮,是人生一大污點等說話淡化事件。甚至彷彿會被誅連九族,被迫和家人脫離關係般嚴重。輕則把甚麼健康性感成為口頭蟬。這全因社會保守風氣造成的惡性,愛看又不敢認甚至藐他人。一部這類型的電影放於歐美,它大多不會成為社會話題。如今在港所引發的熱鬧討論,在電影公司看當然是好事,但以社會宏觀地看,電影照出了很多人的落伍面。最色情的說到尾是他們的腦袋。最低俗的是這些極保守人士。常以國際大都會,世界潮流尖端自居的香港人,睜開眼睛吧,手持Iphone不等於能與世界同步,肉蒲團絕不是甚麼離經叛道的作品,它不應受到如此的高度鞭撻,以平常心面對吧,多了一部肉蒲團,世界不會因此更壞。

2011年4月15日

涉谷實-現代人


現代人,未至於喪心病狂,但總有點病態。正如病態社會下的窮人要住在如地震行雷般的列車軌下,長期在此環境下生活,想"正常"也難。

本片-現代人表面是很嚴肅的電影,探討社會的黑暗腐敗,人類的貪婪背叛。但它終究是套庶民劇,故事發展著,卻變成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當愛變得極端,真不知還算不算是好事。殺人、放火、肉體、人格、金錢等種種都成為達成目標(令愛人幸福快樂)的手段,對愛人來說或許很浪漫,但對社會來說,這種人頓成敗類,非收監/剷除不可。這同時成為另一種現代人的病態,凡是行為,思想,道德略異於大眾的,不論心靈或是肉體定遭強勢的大眾打壓、隔離、消滅。從小時教育到大時工作,東方社會全都以機械式生產成年人,成為社會的齒輪。可怕的是小部份齒輪損壞仍阻不了機器運作,只會陸續有來的後浪頂替,制度成了牢不可破的巨物。

導演涉谷實,在今時今日來說名氣不大,當代除了少數對日本電影有較深認識的影迷外,大概沒太多人看過他的作品。穩打穩紮,拍攝題材廣泛,剪攝明快,劇本控制皆有一定水準,大概是處於甚麼時代都能生存的電影工匠。

2011年4月13日

Suanne Bier-In a Better World


榮獲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質素當然有一定保證。但在我看本片的水準卻在Biutiful和Dogtooth之下甚多。個別部份拍得好好,但結局過份刻意而老套,整體服務劇情為主,相較另外兩片它內容明顯未夠深入。但又比大多劇情片多一點點內容(溝通、包容、反戰、國族情仇、支配他人性命、不完滿家庭關係等)或許因此吸引保守的評審(你很難想像Dogtooth會在奧斯卡得獎吧!)。

一個做盡壞事的人渣究竟有否生存/被救的權利?

怨怨相報何時了,說來容易,但容忍應否有界限呢?怎樣會變成縱容,怎樣又會是在包容之下呢?別人越過我們的底線時(假若底線是應/事實存在),我們應吾還以顏色呢?

親如家庭成員內部溝通已難,更不用說不同種族甚至是仇人相互間溝通。戰爭的種子往往因此而生下,由小事演變成為誓不兩立的戰爭,屠殺,有始無終。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既難以改變現狀影響他人,甚至人本身也有不能自控的時候。人,終究是人。

2011年4月12日

金知雲-我看見惡魔


觀看之前,聽過很多對本片的讚賞。而我一向十分喜愛"此類"韓國電影,原以為我看見惡魔會是一套非常合我口味的零食,誰不知吃著吃著我總覺它刺激不了我的味蕾,像不太重口味的薯片,吃得不夠痛快,甚至沒甚麼罪疚感。(自知吃薯片會長暗瘡又不健康,看暴力電影是一種剝削是沒甚麼意義的純娛樂但這同樣是他們吸引之處,快感往往來自游走道德邊緣)

我不算看很多極端暴力的電影,我看見惡魔以暴力作賣點,但於我感它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以商業電影計算,不算豐富的劇情下140分鐘的片長實在太多,中段在變化不大,暴力沒有明顯升級的情況下甚至有點悶。儘管最後編導欲以加上少許"內涵"深化作品以致不流於廉價娛樂,但整體感覺和朴贊郁太相像,一拼之下高下立見。

看到海報,選角甚至看電影的經驗告訴我,本片應該會是一套"雙雄片"。但帶點出奇的它竟然不太是,最起碼它沒有如大多同類型的鬥智鬥力。全片幾乎都是由李炳憲飾演為妻復仇的警察佔絕對優勢。崔岷植飾的變態殺手在他面前更有點像低智罪犯,完全被玩弄於鼓掌之中,過程便在被發現 、被虐、被放走、再被發現這循環中打轉,懸念大減,甚至連故事性亦下降。有人或許會覺得李炳憲的手法是高層次復仇,慢慢折磨崔岷植,讓他活在恐懼當中不知何時何日當災(手法有點像中島哲也導演作品-告白裡的松隆子)。但還是老問題-珠玉在前,儘管我亦不想如此比較。朴贊郁-原罪犯裡同樣由崔岷植飾演的角色結局,整個劇本怖局,絕望,被對手玩弄致一心尋死的感覺實在比我看見惡魔高出兩籌以上。

在李炳憲眼中,他看見惡魔。在崔岷植眼內,他同樣看見惡魔。或者片名,海報比影片來得更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