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Roy Andersson-You, the Living


看Roy Andersson的電影,令我想起法國喜劇大師Jacques Tati,特別是他最好的作品Playtime...冷冰冰的色調,對文明的挖苦,獨特的幽默感...相對Playtime同一畫面十多人做著不同的事的目不暇給感(若沒有在大銀幕看他的70mm菲林,可說是沒有真正看過Playtime),Roy Andersson的電影,調度設計上相對可說沒那麼極端(畫面上人物雖多,但很多都是"旁觀演員")...兩者最不同之處在於Jacques Tati式挖苦是手段,目的是希望觀眾快樂,但Roy Andersson式挖苦是他的目的,是以喜劇包裝下的悲劇,觀眾們從演員的痛苦中得到歡樂繼而悲傷,可比直截了當的悲劇多一重荒謬感...

繼二千年的首部曲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事隔7年,導演完成風格依然的二部曲You,the Living.形式上,兩部作品是接近一樣的,角色們依然是面無血色,辨識度甚低的平凡北歐面孔(導演說他全用上如此演員飾演如此角色,全因他相信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財富多與少,人們內心需求是無甚差別的,同樣需要尊重,關懷,愛等等)...地點依然是那了無色彩的佈景城市,全片只有兩個鏡頭是實景拍攝...大多看似真實的地方建築,室內環境,包括結尾的鳥瞰瑞典全景其實都是佈景道具建成的,真利害,亦難怪往往7-10年才能有新作.
調子相對輕鬆許多,沒有上作那麼接近末世的氣氛,今次更有歡樂的時候(婚禮),烏托邦的盼望(後段兩次唱出的歌曲),甚至能看見晴天(儘管是佈景,可是像真度極高)但導演說這7年他只覺一天比一天差,不論是戰爭,環境污還是經濟...當然說它輕鬆全因僅僅是相對上一作而言,You,the Living仍然有大量人類的自私自利甚至殘殺出現.
音樂,聲音成份大幅增加...配樂,演員現場演奏,演唱,環境不再是死寂的沉默,雨,雷聲仍時有出現.

談談數場個人特別有感受的點點.
很豐富的一場戲/一場夢,工人階級無故走進了資產階級的飯宴...飯廳旁放著為炫耀而不是為閱讀的圖書館,室內精緻的裝潢,看似有點品味的掛畫,放著據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餐具...與飯宴不搭調的工人不知為何地(因自卑?)表演起拉檯布來(而且是一張十多個座位的檯)...或許他希望借此而証明自我的存在...証明自己不比資產階級們差勁...繼上作,不死老人向戈林致敬,行納粹禮外...今次,滿檯精美(道貌岸然)的餐具底下,當檯布(面具)被拉下,赫然發現檯上那眾人羞於承認,需要遮蓋的納粹標誌(內心思想)...直至現在,人們,國家仍不敢正視自己的過去,自己內心其實是樂於被強人(納粹)統治...
拉下檯布的是原來與派對無關的工人階級,如今被控損壞他人(資產階級)的財產,打破了那些曾曾祖母留傳下來,二百多年歷史的餐具(意謂人類歷史悠久的虛偽,惡行)實則是打破了眾人的沉默同謀行為,破壞了"遊戲規則",固然受罰(假其他名義)從而被判電椅死刑...法官審判時飲住啤酒,行刑時席上眾人為此而慶祝,更食著爆谷...某程度上將安徒生的寓言童話國王的新衣用另一形式表達出來.

婦人的禱文:原諒貪婪,低下,吝嗇,行騙,謀暴利,蒙恥辱,褻瀆神靈,殺害他人,轟炸毀滅城市農莊,隱瞞人民的政府,無情,妄下判斷,嚴懲執法錯害無辜,誤導轉移讀者視線的報張雜誌...神啊,請原諒他們!
Forgive those who only think of themselves. Forgive those who are greedy and cheap. And those who deceive and cheat or grow rich by paying miserable wages. Dear lord, forgive them. Forgive them. And Lord, forgive those who humiliate and desecrate. Forgive those who torture and kill. Forgive those who bomb and destroy cities and villages. Forgive those who are dishonest, those who lie and are false. Forgive governments who withhold the truth from the people. Dear Lord, forgive them. Forgive those who are heartless, merciless, and quick to pass judgment. Please Lord, forgive them. Forgive courts that pass sentences which are too harsh or convict the innocent. Forgive them.
Forgive newspapers and TV channels that mislead. That distract attention from that which is important. Dear Lord, forgive them.

葬禮及浴室內兩次唱出的悅耳歌曲...本片其一帶有希望的時刻.
聽說有那天堂般的城市,超越世俗,被薄霧包圍之地...終有一天我會到那裡
聽說有那沒有淚的地方,沒悲傷,沒缺乏,沒爭鬥,疾病與痛苦不復見...終有一天我會到那裡

影片中數次出現的一句說話-Tomorrow is another day.帶有雙重含意.
明天究竟會更好還是只會如今天般,是同樣痛苦的一天?
半杯水的故事,我個人是悲觀的...
結尾遠方上空出現一群戰機的開放結局或許預見導演的立場.

期待第三部曲,希望不要又多等7年...

2011年1月26日

Roy Andersson-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

 
旁觀他人之痛苦...

導演:
長鏡頭(一場戲用最少的鏡頭交代,大多時間是一鏡落,少量時間有剪接)
定鏡(全片只有一次推軌)
只用廣角(比現實更廣闊的視野,帶點扭曲,失真)
冷色調(燈光,場面佈置,服裝)
面無血色的蒼白面孔,舞台劇式演出,當演員目無表情,目不轉睛地凝望著我們,面向鏡頭說話,確實有點心寒.
令人心寒的寂靜,多次出現與影像全不協調的主題音樂.
極盡黑色幽默,但不知如此情節實能否稱得上是幽默...
導演提出的不是甚麼新鮮的觀點,大多是我們熟悉的社會問題....死亡,冷漠,袖手旁觀,不知目標,失去信仰,空有物質,缺乏靈魂...很多人自以為了解如何種種,有些人選擇逃避,導演選擇透過一幕幕被設計的場景,帶出世界的荒謬,淡淡然的絕望.


旁觀者:
導演是拍攝時的旁觀者,演員扮演戲中的旁觀者,上帝冷眼旁觀世人,沒有給予任何提示,觀眾是電影的旁觀者,我們大多自覺正在看電影,因而忽略電影與現實或多或少的相似,我們與他們的相似.

三十年無間斷的工作...得到的是無情的解雇,同事從門縫中窺看,沒有人出來幫助說服上司,唯有放下尊嚴搖尾乞憐般拖著上司的腿以求一職.

尋人不果,無因由地被路人插上一刀...旁觀者眾,血流成柱.

刀鋸男人,男人慘叫聲越大,觀眾歡笑聲越大,人人以為正在看魔術,沒人意識地是來真的(如我們看著戲中一眾人物的"滑稽行為"而笑一樣).

乘客被車門夾著手,如此明顯而易解決的困難,當然同樣引來大量的旁觀者,他們關注的是正發生甚麼事,為甚麼會發生如此事,推理著事發的經過...但無人會伸出緩手,那怕只是舉手之勞.

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知識份子小圈,政客教導小女孩生日派對時不能招待所有人,因為生日蛋糕有限,人數太多,可分的蛋糕便會太少...他們說,當小女孩長大後,讀過更多更多的書後便能了解這"事實",當中的借喻明目張膽...接著,小女孩在眾目睽睽下被推下山涯...群眾得體地同聲哀悼,但實情是,派對又少了一個人,得到的生日蛋糕又會更多了...


荒謬:
世界變成如此混沌,而沒有人會給它一個合理的解釋.

人人都相信自己身處與轉捩點的大時代,如我們日常生活般,我們大都知道社會上出現很多很大的問題,但我們總覺得自己只是渺少的一份子,無能力解決大事,如此大事應交由政客,政府,領導,上帝來解決...結果所有人都袖手旁觀,既想得收穫,又不想付出是絕多數人的心態.

令人難以致信,永無止景的塞車...彷彿所有人都向著同一方向邁進.

苦行僧般自虐虐他的行路人...往著塞車同樣的方向進發.

滿地的垃圾,過多的行李...辛苦工作,為的就是可過度的揮霍.

放火燒毀自己的店鋪以欺騙保險金,兒子作詩作到神經失常,多愁善感思緒複雜,對世事悲觀是可預期的,自我封閉,只會哭是可原諒的...常說,無知的人是福氣...
世上大多數人的模樣...是為正常.
與世上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為瘋子.

昔日如何風光,位高權重,無盡金錢,老而不死,日常所有事皆由別人照顧,被禁錮,如小動物般被愛待,活死人,不認得身邊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地...連一個簡陋的圍欄也逃不出.

乘著一生人只遇一次千禧的來臨,基督/宗教進一步成為商品.

政客開會一開便八小時,長長的會議廳,永遠也翻不出的文件...用一句談不著邊際的說話就能總結一整天的會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亦不能作出任何有幫助的決定,只會和所有人一樣逃跑.


死亡:
我們生命的指南是我們的傳統,遺產,歷史...但我們彷彿活於失去如此一切的這年代.

若果生命只有苦難,那麼生存有甚麼意義...無需等待它的來臨,我們大可就此了斷.

醫院床位的嚴重短缺,走廊亦擠滿病人,排著隊,等著死.

最後,拋棄基督,拋棄宗教,拋棄信仰,和我們拋棄過期,不合用,不合時宜的產品一樣.身處地獄般的現實,被釘十字架,被人遺棄的基督...被推下山的女孩...被絞刑的男孩...一大群彷如從墓地站起來的平凡人...同在一起.

2011年1月22日

Steven Spielberg-Munich


要整理零亂的思緒,文字實在太煩...因此選擇放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戰爭,若以暴易暴是良方便不會有永無止境的戰爭...正如了無止境的本片,彷彿無盡頭的逃跑,漫長的戰爭,個人的無助.

家園就是一切,是美好的泉源,亦是引發衝突的藥引...以巴衝突就是源於家園/國土的爭奪...

主角,政府要他殺人,他便殺,儘管他未曾見過追殺目標的任何實際"邪惡證據",但他相信他的政府,這是一場戰爭,不是鬧著玩...不用思考那麼多...他相信今天不殺敵人,以後自己,家人,國家便會受威脅...巧立明名是以往的手段,同時是現在與將來的手段...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為誰工作,為何殺人...他和他們口中教洗腦的激進份子有差別嗎?

在西方媒體,美國霸權的情況下,同盟國以色列猶太人永遠都是扮演著受害者,他們發動的轟炸永遠都是還擊是被迫.他們是善良是文明是講求法律是上帝的子民是正義...正義的相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想當然爾是恐怖份子,蠻不講理,被宗教洗腦的激進份子,和平秩序的破壞者,邪惡就是他們於媒體渲染下的形象.

毒死猶太人的是德國...但他們欺負的卻是巴勒斯坦...
受了幾千年苦難不代表就是好人...殺害以色列人的代價不菲...殺害巴勒斯坦人亦不見得沒有代價...今日殺了目標,他朝便有更凶狠的新人代替,那是否應同樣殺掉繼承人...直到永遠,成為種族屠殺.影片越後,手法越殘暴,不聞不問只求達成目標,仇殺便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會令人的行為推向極端才能生存...女殺手令同伴光著身時死去...以眼還眼,只有令她同樣被羞愧般死去,如此困境,道義已成奢侈品.

奧運選手被殺固然是無辜不幸...但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的平民難道是罪有應得?
阿拉伯,非洲國家感覺就是被世界上其餘人排擠出去的...口誅筆伐美國,以色列不代表支持巴勒斯坦,伊拉克...保持中立亦不代表雙方任何攻擊是正確.

有多少人會為死去的巴勒斯坦,黎巴嫩,遙遠的非洲小國人民哀悼...很多時我們連親朋,鄰居的去逝亦不會感到很大的傷感,但看著電視上受天災,戰爭影響的片段時又會感到鼻酸...大多情感的宣洩都是選擇性的,面對同樣的事,我們可以嚎哭,亦可以視而不見,我們有時會富有正義感,但有時卻會麻木不仁...我們愛的,關心的,剩下的,很多時只有自己...你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出賣身邊人.

Munich沒有為以色列塗姿抹粉,同時亦波有把恐怖份子描繪成革命英雄...以Steven Spielberg,一位猶太人導演身份...已算難得...

最後的一個空鏡...看見遙遠的世貿中心...或許問題永遠也不能解決!

2011年1月18日

Sean Penn-Into the Wild

一部關於追夢的電影.
在這越來越功利的社會,不求名利者已成為絕對的小數,追求理想只會受人白眼,被人嘲笑...全球化,經濟或思想的一體化,物質越多個性越少.甚至以同質為目標為榮,人類成為生產工具,成為服務提供者.
他們會告訴說你,世上是有絕對價值觀的,那便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那便是資本主義,這是因應我們天性而發展出來的必然產品,不可抵抗,是多種社會意識形態決鬥下的勝利者.
若果生命是無意義,那麼無論你以甚麼方式生活亦只會是無意義.
若果生命是有意義,但人類尚未知道其意義為何,那麼你以甚麼方式生活都是可敬的.
在道德,生活方式,文化沒有劃一標準的世界...沒有其他東西比大眾壓迫小眾更為暴力.

出走大自然,歷險,甚至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對絕大多人來說更正確的說法應是空想...一想到要放棄俗世的一切,沒有多少人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因此你大可不同意主角的意識形勢,行為,態度,但你不能否定他的勇氣.

倒敘.第一個鏡頭以預兆主角的危險,他的求救...但從母親的反應,我們已知主角早已不在人世.
多個establish shot,雪茫茫的大地.了無人煙...順風車司機的說話及送上的雪鞋,告訴觀眾,主角的旅途會有多危險...雪地美極的,但美麗的背後,是無情的危機,廣闊的山脈,無盡的雪地,孤身的浪人.
攝影近乎完美,廣角,直升機鳥瞰,手搖的特寫.雪地,山景,日落,雷電,浪花,海底,magic moment,黑夜,公路...本片幾乎包攬所有你能想像的大自然美景!

擱淺的巴士,與其說是避難所,不如說是前人留下的棺木...出走的原因,除了嚮往大自然,不想被文明毒害亦借此增長見聞...
另一部份是因為他那令人嘔心的家庭...婚姻的失敗,甚至根本談不上婚姻,因他和妹妹事實上是私生子女...家裡每天都是謊言,父母所有都是大話,當他發現的時候,就如地球失去重力一樣.懷疑自身的身份.覺得自己正如小說的角色般,是被塑造出來的,不真實的小寶貝.
主角是高材生,但大學畢業對他來說是荒謬,是煩厭,是責任,是父母的期待...父母給他的物質生活是虛假的安全,過量的物質...父母打算送他一輛新車作大學畢業禮物,以為他會滿心歡喜,正如大部份大學生,但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兒子是那麼不追求物質豐裕.隨之,他將自己將用於哈佛法律系的學費全數捐給樂施會.

開始用雙腳踏上征途,自稱Alexander Supertramp,面對大自然,只有雙手和腦袋會拯救你...此時,生存的感覺比生活來得實在...不再是舒適地安在家中過著無憂的生活,而是實實在在地於戶外求生...離開病態的社會,到阿拉斯加,最遠最遠的阿拉斯加,甚麼也不做,就是在那特別的地方,特別的時間...生存著.
但社會的荒謬無遠弗屆,那怕只是想到河划艇如此的小事,若照遊戲規矩來玩,他們告訴你在河划艇亦需要許可証,要輪候十二年才能達成小小的願望...
快餐店大量的浪費食物,事事追求高效率,所謂的紀律,規則,就連你有否穿襪都要管...如果人生是有規則,我們只會失去他的可能性.

在鄉下安靜的偏僻生活,有可能便去幫助那些值得善待的人...休閒,大自然,書,音樂,愛鄰居,這就是他的理想快樂,再加上一個伴侶或者一些兒女,夫復何求!
時間已變得不重要,生理時鐘會告訴你一切...餓時吃,累時睡...人本應如此生活...

願我們能坐言起行,踏出第一步.

2011年1月14日

Lisa Cholodenko-The Kids Are All Right


非單親關係...意想不到的精彩!
看見故事大綱,入場前實在很怕本片會是又一借同性關係來吵吵鬧鬧的錯摸處境劇.
沒想到成品竟然能如此平實地說故事(在今時今日已越來越少),如此關注這個非一般家庭的所有成員.

很怕大多觸及有關同性關係的電影每每煞有介事地高舉男權,女權,以被壓迫,被邊緣化的受害人角度出發,誓要抗爭到底,爭取提升社會地位云云.社會總好像久他們似的(當然有部份是事實)...當中的陳腔濫調太多,到最後,劃地自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

忽發奇想,假如有人是所謂的戀童癖者,除了兒童,沒有東西能引發他的興趣,肉慾.那麼,若他們走出來要求社會大眾接受他們的取向,要求法律不再制裁他們的行為,不再把戀童定義為罪...屆時我們應否正視他們的訴求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麼是罪,甚麼是惡,法律的界線能到那裡,甚麼是道德,道德能有劃一準則嗎?

離題太遠,說回電影...

非單親關係當中的家庭處境,看似奇異...兩位女性戀人,各自向精子銀行取得同一男子的精子繼而誕下一女一子,子女的關係不知算是同父同母還是同父異母更好...退一步抽離地看其實又沒甚麼大不了...兩位家長,兩名子女,子女都是經由"正常過程"而誕生的,欠的只是生父生母的性交...正如同性戀愛,社會裡大多數人喜歡異性...少部份人喜愛同性...這根本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價值,怪只怪社會上,保守/愚昧/盲目的往往是大多數...

一家四口生活了十數年,原本幸福快樂...一但既親密又陌生的第五者介入...情況難免有所改變
既是生父,更多似是朋友關係的Paul(Mark Ruffalo飾)...給子女無限的暇想空間,既能說心事,又能打成一片,與家裡同住已久的母親總有點不同...

奈何Paul跟Jules(Julianne Moore飾)的關係曝光,家庭原本的關係難以維持...此事上更見這家庭的"正常",當有危機是,同樣是會破裂,絕無性別歧視...婚姻的難以維持,子女長大後的獨立,偷情的慾望,新鮮感的冷卻,總有人是自以為一家之主的想掌控一切...

劇本之好在於它順其自然的發展,不留痕,不造作,不肥皂卻直入深處...

演員之好特別是Annette Bening與Julianne Moore...剛柔並重,確實令人相信是一對人.Annette Bening由American Beauty的保守主義演到現在的同志都勝任有餘...Julianne Moore能夠樸實的做回她年齡的角色,總比A Single Man那種濃妝艷抹的老態來得可人...

還回基本.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成就好電影.

曾國祥,尹志文-戀人絮語


作為新導演作品,戀人絮語的成績尚可接受,不太幼嫩但離成熟尚有一段不短的路途.
一如很多導演的處子作...因怕沒有下次執導的機會而儘量拍長一點拍多一點,結果就是不夠精(另一例子是翁子光的明媚時光),在劇本不甚豐富的情況下有點拖泥帶水...兩小時的片長實在顯得有點多,例如謝安琪暗戀彭于晏的一段,技法明顯很單調,表達的內容更甚至陳腔濫調得過份...人與人的所謂看似暗中的關係亦略嫌太刻意,為連繫而連繫.

個人認為由陳偉霆與向佐飾演的少年與成長後的阿寶那一段原可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編導好像毫不察覺當中的宿命及諷刺似的...陳潔儀是很好的一個casting,完全有那令人暇想的成熟婦人感覺,但少年阿寶該有的迷戀,演員是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的只有那少年的幼稚感(哈!陳偉霆的演出一如得閒飲茶中愛上周慧敏的他一般)編導應該是有參考過Krzysztof Kieslowski的A Short Film About Love...但完全出不了那神韻...到他成長後,親眼目睹自己女友林嘉欣搭上陳奕迅時(以聲音交待)與陳潔儀當年目睹丈夫曾志偉的情婦該是同一感受...他終於感受到,知道另一半不忠與承認另一半不忠是那麼的兩個不同層次...欺騙自己與面對現實...當中的宿命及諷刺,電影中的著墨太少,可惜!

攝影用上監製彭浩翔的長期合作伙伴林志堅...攝影是好的,淺景深,過量曝光,多重曝光,光源直照鏡頭,光暈,lomo效果等...有技巧有心機,城市感亦強...算是全片較可取的部份,可仍有小許賣弄,加上導演不多的調度,兩小時持續的夢幻感越後越滯...

劇本與演員始終是現時港產片的死穴...

2011年1月13日

姜文-讓子彈飛


喜歡它,是因為他的不打擦邊...他媽的明刀明槍,雅俗共賞.

藝術商業二元論的犬儒專家,一句姜文抱擁群眾,成就中國電影史上第一票房就把它的成就徹底抹煞是可笑,可悲亦可憎.

姜文這次商業包裝下的社會批判要的就是站著把錢賺來...那些脆著的張某陳某,回他三槍不夠,補上兩發才夠爽.

剪接快到連給思考的時間也不留...連珠炮發的對白,精句不少,既堅守故事線亦不忘諷刺當下...火氣幽默相間,中國電影少有能達此高度.

三位主角身份,形勢,權力地位不停互變,時攻時守此起彼落,實是精彩.縱使劇本有少許斧鑿痕,但兩小時以上的棉密情節,大量可供對號入座的政治隱喻...看得不亦樂乎.

結局是不折不扣的革命英雄,西部,日本武士格調,偉大的共產黨送姜文一條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亦不為過,哈!!!
明是煽動顛覆,暗則批判民族...革命者的孤獨,民眾的怕事,沉默,啞忍,非到勝負已分時才出來狐假虎威地歸邊的國情...何奇醜陋的中國人...廿一世紀中國...表是喜,實是悲...是喜是悲各自表述.

最後,讓那子彈飛多一會吧,它不會是例外,時間會將它擊倒...不儘距離目標多遠,時間延續多久,軌跡如何高低起伏,它亦難免終結......
最怕現在只是歷史上的其中一個皇朝.

2011年1月3日

陳英雄-挪威的森林

逝去的才能夠永遠留住不滅的青春.

沒有看過原著,但我想原著該不會像電影改編般蒼白吧

李屏賓的攝影,Jonny Greenwood的選曲,場景,角色造型等都是有水準的...奈何角色的演繹與陳
英雄的改編實在平庸,看不到他的觀點,浸淫不了他的氣氛...當一套以mood先行的作品,一但觀眾投入不了其中,基本上已失敗了一半,更不要說是改編自很多人心目中神台級地位的挪威的森
林...差勁的口碑是可預期的.

剪接甚奇怪,感覺不是有意帶出人物關係的疏離,亦不是甘於簡單的敍事式剪接,因此出現很多段與段間的不和諧感...儘管節奏緩慢,但場與場的推進卻是甚快,總好像欠了甚麼似的,原著的細節應該已被大幅刪減.

一向不喜歡松山研一,但電影中他已算是較好的一個.
菊地凜子演的直子應該很有發揮空間,但兩三場以她為主的戲份已見她的局限.
另一女主角-綠,角色很平面,演員樣貌,氣質,演技皆欠奉.
玲子更好像石頭爆出來的人物一般.
木月,永澤兩位男角戲份不多,造型,表現尚算討好.
 
同樣機會,留給王家衛,蔡明亮或許會有驚喜(不過嚇怕觀眾的機會應該仍舊不少).

2011年1月2日

Satyajit Ray-Pather Panchali


50多年前的電影,儘管劇情顯得有點過時,但導演所關注所呈現的內容,當中真摰的感情卻是永恆.
貧窮並不是甚麼好東西(反智的港式邏輯卻會告訴你富有亦不是完美,我們應從貧窮中學習,香港精神何其偉大云云...)

窮人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無容置疑...那怕於貧窮小社區,大家都是窮人,但只要是比你多一個蘋果,多一棵果樹,多一件玩具,多一粒糖果,多一條項鍊,他們也自覺高人一等,最窮的,只有默默承受流言蜚語.

理想與現實往往大相逕庭...不論是天姿所限還是受制於社會環境,能以興趣作為職業足夠賴以維生的少之又少,從事藝術創作的更是困難.

電影中沒有對白的段落拍得很好...特別是姐姐Durga臨終一段,屋外的惡劣天氣,家裹的破爛環境,患病的生命如燭光般脆弱,母親的無微照料但最終仍敵不過病魔的力量...

Apu發現項鍊及之後丟進河裡的一幕,經典...如此一幕已道盡他成長了.

經歷姑婆及女兒的死亡,原本已破爛不堪的家更如廢墟一般,父母需要謀生計,兒子需要教育...離開已紮根三代的家...或者是唯一出路.

2011年1月1日

岩井俊二-花與愛麗詩


建基於謊言之上的愛戀..難以修成正果

假裝的絕交,卻很易願望達成...因為人與人的關係總是經不起考驗

兩人跳繩原本好好的,不完滿但總算自得其樂,不搭調的第三者一但介入...只壞了一切

外語比母語更易說出口,因為它的隔膜,令你有如讀著台詞般不會覺得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