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Satyajit Ray-Aparajito


The Apu Trilogy之二Aparajito

承接首部曲故事,一家三口遷到恆河小城 Varanasi,父親有了穩定工作成了祭司,每天在恆河旁邊講道,生活對比鄉下有點點改善,仍是貧但總算有工作有收入有堅固屋簷有自來水.奈何印度不是甚麼發達國家,衛生環境很差,恆河雖說是生命泉源,但無休止的洗衣服,沐浴,游泳,河葬,垃圾全都在恆河解決,何等神聖亦只會變死不潔的水.這大概是 Apu的親人全都早逝的原因之一.

丈夫早逝,兒子尚幼,母親唯有獨力支撐全家.但當時的封建保守社會中,除了男女授受不親,既要與異性保持距離,生活上要向前多踏出一步亦需要不小的勇氣.在親朋多番的相勸下,母子倆終搬到另一城市Mansapota.

Apu 是聰明好學的小孩,只欠缺有效的教導(正如印度,非洲,中東等看似落後的人與國家,雖然教導一詞可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帶點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如 Apu的例子,不論貧富膚色,人該是平等的,種族歧視是可恥,可笑,無知).Apu對知識的渴望令母親不得不送他入學.而Apu在學業上的出色成績除了豐富他的眼界(對其他文化,科學甚至天文的認識)外,更得到獎學金有機會到Kolkata升學.但母親當然不捨兒子離家升學,心情矛盾,一邊想他多學習向上爬,一邊又想兒子永遠(多一天)留在身邊.

能到Kolkata如此的大城市升學無疑再度拉闊Apu的眼光,他能親眼見到很多新事物.亦因此,他對Mansapota般相對落後的地區已沒有多大興趣,就算有假期亦寧願留在Kolkata工作亦不回家探望母親,與母親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直至得知母親病重的消息,奈何一切已太遲.(鳥兒長大懂飛後往往不願回家)

殖民地色彩
雖然影片攝於1956年,當時印度已獨立.但影片背景是二,三十年代,仍是英國殖民地.青少年對西方文化的嚮往可見一班,大城市的學生全都穿上恤衫,以英語授課,朋友的夢想是到英國工作.

火車
火車是進步,文明的象徵.在首兩部曲中,火車多次出現於影片中.既是搬家,離家,回家的交通工具.亦象徵邁向知識的道路,多位親人離世的傷感記憶以及母親對Apu的盼望.

死亡
死亡是The Apu Trilogy的重要元素.姑婆,姐姐,父母先後去世.固然死亡在劇情上能達到捉動人心的效果.但Satyajit Ray選擇如此表達,莫不是對印度的落後,衛生意識低劣以致平均壽命不高,從而引發很多不幸故事的關懷,痛心.
影片處理父母去世的手法,多年後的今天觀看依然感染力十足.
屋外眾人於節日慶祝,室內父親病情惡化.臨終的鏡頭剪至接群鳥亂飛,兒子帶孝的情況.
母親終日盼子回家,死前幻聽兒子的聲音,但只看到螢火蟲,兒子收到母親病重的消息,趕緊穿上皮鞋回家,回家不見母親蹤影,四周慌忙尋找.配樂層層迫進,最後看見落寞而帶點不祥的親戚,Apu抱頭痛哭,赤腳離開以記念伴他母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